藥理學

抗血小板藥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等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增加血小板內cAMP濃度等機制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分泌功能。

 

阿司匹林能與環加氧酶活性部分絲氨酸發生不可逆的乙醯化反應,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

減少對血小板有強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烷A2TXA2)的產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

環加氧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內皮產生前列環素(PGI2),後者對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

然而阿司匹林對血小板中環加氧酶的抑制是不可逆的,只有當新的血小板進入血液循環才能恢復。

 

而血管內皮細胞中環加氧酶因DNA合成而較快恢復。

因此,每天口服75mg的阿司匹林就能引起最大抗血小板作用。

現已明確,阿司匹林對血小板功能亢進而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效果肯定。

對急性心肌梗塞或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可降低再梗塞率及死亡率;對一過性腦缺血也可減少發生率及死亡率。

 

雙嘧達莫

 

雙嘧達莫(dipyridamole)又名潘生丁(persantin,對血小板有抑制作用。

能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高,也能抑制腺苷攝取,進而激活血小板腺苷環化酶使cAMP濃度增高。

單獨應用作用較弱。與華法林合用防止心臟瓣膜置換術術後血栓形成。

 

前列環素

 

前列環素(prostacyclin,PGI2)能激活腺苷環化酶而使cAMP濃度增高。

既能抑制多種誘導劑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與分泌,又能擴張血管,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PGI2極不穩定,t1/223分。採用靜脈滴注,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外周閉塞性血管疾病等。

 

噻氯匹啶

 

噻氯匹啶(ticlopidine)為一強效血小板抑制劑,能抑制ADPAA、膠原、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口服吸收良好,臨床應用2448小時出現作用,35天達高峰,t1/22433小時。

用於預防急性心肌再梗塞,一過性腦缺血及中風和治療間歇性跛行,有穩定型心絞痛等。

 

纖維蛋白溶解藥

 

凝血中形成的纖維蛋白,可經纖溶酶作用從精氨酸-賴氨酸鍵上分解成可溶性產物,使血栓溶解。

纖維蛋白溶解藥(fibrinolytic drugs)激活纖溶酶而促進纖溶,也稱溶栓藥(thrombolytic drugs),

用於治療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對形成已久並已機化的血栓難以發揮作用。

 

目前應用的纖溶藥主要缺點是對纖維蛋白無特異性,誘發血栓溶解同時伴有嚴重出血。

較新纖溶藥t-PA,scu-PA有一定程度的特異性,但人體應用仍有出血併發症,半衰期又短。

為加強特異性以減少出血併發症,並延長半衰期,

採用生物工程學方法研製開發高效而特異的新纖溶藥的工作正在進行。

 

鏈激酶

 

鏈激酶(streptokinase,SK)是C組β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的一種蛋白質,能與纖溶酶原結合,形成SK-纖溶酶原複合物後,

促使游離的纖溶酶原轉變成纖溶酶,溶解纖維蛋白。因此,需選合適劑量以發揮最大效應。

合適量應使SK-纖溶酶原複合物與纖溶酶之比為110

 

靜脈或冠脈內注射可使急性心肌梗塞面積縮小,梗塞血管重建血流。

對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眼底血管栓塞均有療效。但須早期用藥,血栓形成不超過6小時療效最佳。

嚴重不良反應為出血,因為被激活的纖溶酶不但溶解病理性,也溶解生理性的纖維蛋白。

 

SK有抗原性,體內若有SK抗體可中和SK,還可引起過敏反應。

活動性出血三個月內,有腦出血或近期手術史者禁用。

有出血傾向、胃、十二指腸潰瘍,分娩未滿四周,嚴重高血壓、癌症患者禁用。

 

尿激酶

 

尿激酶(urokinase,UK)由人腎細胞合成,自尿中分離而得,無抗原性。

能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使纖溶酶原從精氨酸-纈氨酸處斷裂成纖溶酶。

UK在肝、腎滅活。t1/21116分。

臨床應用同SK,用於腦栓塞療效明顯。因價格昂貴,僅用於SK過敏或耐受者。

不良反應為出血及發熱,較SK少。禁忌證同SK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因子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因子(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為較新的纖溶藥。

內源性t-PA由血管內皮產生,已能用DNA重組技術製備。

t-PA對循環血液中纖溶酶原作用很弱,對與纖維蛋白結合的纖溶酶原作用則強數百倍,所以對血栓部位有一定選擇性。

t1/23分,靜脈滴注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劑量過大也引起出血。

 

茴醯化纖溶酶原鏈激酶激活劑複合物

 

茴醯化纖溶酶原鏈激酶激活劑複合物(anisoylated plasminogen streptokinaseactivator complex,APSAC

是一種新型纖溶酶原激活劑。

 

其特點是通過茴醯化使纖溶酶原的活性部位得到保護,這樣可避免注射時非特異地激活,進入體內緩慢脫茴醯而生效。

血漿t1/2105120分,一次靜脈注射30mg就能產生較好溶栓效果。

對發病6小時內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管再通率與冠脈注射SK相近。不良反應與等劑量SK相等。

 

促凝血藥 

維生素K

 

維生素Kvitamin K)的基本結構為甲萘醌。

存在於植物中的為K1,由腸道細菌合成或得自腐敗魚粉者為K2,均為脂溶性。

人工合成的K3為亞硫酸氫鈉甲萘醌(menadionesodium bisulfate,K4為乙醯甲萘醌(menadione diacetate),均為水溶性。

 

【藥理作用】維生素K作為羧化酶的輔酶參與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這些因子上的谷氨酸殘基必須在肝微粒體酶系統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912個γ-羧谷氨酸,

才能使這些因子具有與Ca2+結合的能力,並連接磷脂表面和調節蛋白,從而使這些因子具有凝血活性。

 

在羧化反應中,氨醌型維生素K被轉為環氧型維生素K,後者在NADH作用下還原為氫醌型,繼續參與羧化反應。

維生素K缺乏或環氧化物還原反應受阻(被香豆素類),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停留於前體狀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引起出血。

 

維生素K作用示意圖 

28-2 維生素K作用示意圖 

KH2氫醌型維生素KKO環氧型維生素K

 

【臨床應用】用於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如梗阻性黃疸、膽瘺,慢性腹瀉所致出血,新生兒出血,香豆素類、水楊酸鈉等所致出血。

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應作適當補充,以免維生素K缺乏。

 

【不良反應】維生素K1靜脈注射太快可產生潮紅、呼吸困難、胸痛、虛脫。

較大劑量維生素K3對新生兒、早產兒可發生溶血及高鐵血紅蛋白症。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病人也可誘發溶血。

 

抗纖維蛋白溶解劑

 

抗纖溶劑(antifibrinolysin)是一類競爭性對抗纖溶酶原激活因子,高濃度也抑制纖溶酶活性的物質。

用於纖溶亢進所致出血,如肺、肝、脾、前列腺、甲狀腺、腎上腺等手術時的異常出血。

口服吸收良好,也可注射給藥。

 

臨床常用的有氨甲苯酸(P-aminomethylbenzoicacid,PAMBA)、氨甲環酸(tranexamicacid,AMCHA)等。

用量過大可致血栓形成,誘發心肌梗塞。

 

抗貧血藥

 

循環血液中紅細胞數或血紅蛋白量低於正常稱為貧血。

臨床常見貧血為缺鐵性貧血,也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

後者是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治療比較困難。

缺鐵性貧血可用鐵劑,巨幼細胞性貧血可用葉酸和維生素B12治療。

 

鐵劑 

常用的有硫酸亞鐵(ferrous sulfate)、枸櫞酸鐵銨(ferric ammonium citrate)和右旋糖酐鐵(iron dextran)等。

 

【體內過程】口服鐵劑或食物中外源性鐵都以亞鐵形式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吸收。

胃酸、維生素C、食物中果糖、半胱氨酸等有助於鐵的還原,可促進吸收。

胃酸缺乏以及食物中高磷、高鈣、鞣酸等物質使鐵沉澱,有礙吸收。四環素等與鐵絡合,也不利於吸收。

 

食物中肉類的血紅素中鐵吸收最佳。蔬菜中鐵吸收較差。

一般食物中鐵吸收率為10%,成人每天需補充鐵1mg ,所以食物中鐵為1015mg就能滿足需要。

鐵的吸收與體內貯存鐵多少有關。吸收進入腸粘膜的鐵根據機體需要或直接進入骨髓供造血使用,

或與腸粘膜去鐵蛋白結合以鐵蛋白(ferritin)形式貯存其中。

 

體內鐵的轉運需要轉鐵蛋白(transferrin)。它是分子量為76000的β1糖蛋白,有2個鐵結合位。

胞漿膜上有轉鐵蛋白受體,鐵-轉鐵蛋白複合物與受體結合,

通過受體調節的胞飲作用進入細胞,鐵分離後,去鐵的轉鐵蛋白被釋出細胞外繼續發揮作用。

 

鐵的排泄主要通過腸粘膜細胞脫落以及膽汁、尿液、汗液而排除體外,每日約1mg

 

【臨床應用】治療缺鐵性貧血,療效基佳。

口服鐵劑一周,血液中網織紅細胞即可上升,1014天達高峰,24周後血紅蛋白明顯增加。

但達正常值常需13月。為使體內鐵貯存恢復正常,待血紅蛋白正常後尚需減半量繼續服藥23月。

 

硫酸亞鐵吸收良好,價格也低,最常用。枸櫞酸鐵銨為三價鐵,吸收差,但可製成糖漿供小兒應用。

右旋糖酐鐵供注射應用,僅限於少數嚴重貧血而又不能口服者應用

 

【不良反應】口服鐵劑對胃腸道有刺激性,可引起噁心、腹痛、腹瀉。飯後服用可以減輕。

也可引起便秘,因鐵與腸腔中硫化氫結合,減少了硫化氫對腸壁的刺激作用。

小兒誤服1g以上鐵劑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壞死性胃腸炎、嘔吐、腹痛、血性腹瀉、休克、呼吸困難、死亡。

急救措施為以磷酸鹽或碳酸鹽溶液洗胃,並以特殊解毒劑去鐵胺(deferoxamine)注入胃內以結合殘存的鐵。

 

葉酸類 

葉酸(Folinic_acid)是由喋啶核、對氨苯甲酸及谷氨酸三部分組成。廣泛存在於動、植物性食品中。

 

【藥理作用】食物中葉酸和葉酸製劑進入體內被還原和甲基化為具有活性的5-甲基四氫葉酸(5-CH3H4PteGlu)。

進入細胞後5-CH3H4PteGlu作為甲基供給體使維生素B12轉成甲基B12,而自身變為H4PteGlu

後者能與多種一碳單位結合成四氫葉酸類輔酶,傳遞一碳單位,參與體內多種生化代謝,

 

包括①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②從尿嘧啶脫氧核苷酸(dUMP)合成胸嘧啶脫氧核苷酸(dTMP);

③促進某些胺基酸的互變(圖28-3)。

 

當葉酸缺乏時,上述代謝障礙,其中最為明顯的是dTMP合成受阻,導致DNA合成障礙,細胞有絲分裂減少。

由於對RNA和蛋白質合成影響較少,使血細胞RNADNA比率增高,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消化道上皮增殖受抑制,出現舌炎、腹瀉。

 

四氫葉酸及其一碳單位取代物的結構和名稱 

位置       R      四氫葉酸及其類似物名稱

N5   -H    H4PteGlu(四氫葉酸)

N5   -CH3       5-CH3H4PteGlu(5-甲基四氫葉酸)

N5   -CHO      5-CHOH4PteGlu(5-甲醯四氫葉酸)

N10 -CHO      10-CHOH4PteGlu(10-甲醯四氫葉酸)

N510  =CH-       5,10-CHH4PteGlu(510-甲炔四氫葉酸)

N510  -CH2-      5,10-CH2H4PteGlu(5,10-甲烯四氫葉酸)

四氫葉酸及其一碳單位取代物的結構和名稱

 

葉酸和維生素B12的代謝及它們的相互關係 

28-3 葉酸和維生素B12的代謝及它們的相互關係

 

【體內過程】正常機體每日最低需要葉酸50μg

食物中每天有50200μg葉酸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吸收,妊娠婦女可增至300400μg

食物中葉酸多為聚谷氨酸形式,吸收前必須在腸粘膜經α-L-谷胺醯轉移酶(α-L-glutamyl transferase)水解成單谷氨酸形式,

並經還原和移甲基作用形成5-CH3H4PteGlu後才吸收入肝及血液,廣泛分布於體內。經尿和膽汁排出。

 

【臨床應用】作為補充治療用於各種原因所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與維生素B12合用效果更好。

對葉酸對抗劑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所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由於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應用葉酸無效,需用甲醯四氫葉酸鈣(calciumleucovorin)治療。

對維生素B12缺乏所致「惡性貧血」,大劑量葉酸治療可糾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經症狀。

 

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vitamin B12)為含鈷複合物,廣泛存在於動物內臟、牛奶、蛋黃中。

鈷原子帶有各種配體如-CN-OH-CH35-脫氧腺苷基,因而有氰鈷胺、羥鈷胺、甲鈷胺和5-脫氧腺苷鈷胺等維生素B12同類物。

藥用維生素B12為氰鈷胺、羥鈷胺,性質穩定。

體內具有輔酶活性的維生素B12為甲鈷胺和5-脫氧腺苷鈷胺。

 

【藥物作用】維生素B12為細胞分裂和維持神經組織髓鞘完整所必需。

體內維生素B12主要參與下列兩種代謝過程。

 

1.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成甲硫氨酸需有甲基B12參與。該甲基是維生素B125-CH3H4PteGlu得來,

然後轉給同型半胱氨酸,5-CH3H4PteGlu則轉變成H4PteGlu,促進四氫葉酸循環利用。

故維生素B12缺乏會引起葉酸缺乏症狀。

 

2.甲基丙二醯輔酶A變為琥珀醯輔酶A而進入三羧酸循環,需有5-脫氧腺苷B12參與。

維生素B12缺乏,甲基丙二醯輔酶A積聚,導致異常脂肪酸合成,影響正常神經髓鞘脂質合成,出現神經症狀。

 

從以上代謝過程可知,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二藥可以互相糾正,但神經症状必須用維生素B12治療。

 

【體內過程】

維生素B12必須與胃壁細胞分泌的糖蛋白即「內因子」結合才能免受胃液消化而進入空腸吸收。

胃粘膜萎縮致「內因子」缺乏可影響維生素B12吸收,引起「惡性貧血」。吸收後有90%貯存於肝。

正常人每天需要維生素B121μg,每天從食物中提供23μg,即可滿足需要。

由於肝有大量貯存,食物中即使無維生素B12,也不易造成缺乏。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惡性貧血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紅細胞生成素

 

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由腎臟近典小管管周細胞(peritubular cells)產生的糖蛋白激素,分子量約34000

現用基因工程人工合成。能刺激紅系幹細胞生成,促成紅細胞成熟,使網織細胞從骨髓中釋出。

貧血、缺氧時紅細胞生成素在腎臟的合成與分泌大量增加。

但腎臟疾病、骨髓損傷或缺鐵時,此合成增加機制即被破壞。

 

已發現紅系幹細胞表面有紅細胞生成素受體,結合後引起細胞內磷酸化及Ca2+濃度增加。

注射200010000U,可用於慢性腎功能不全、腫瘤化療及愛滋病藥物治療等引起的貧血。

不良反應有血壓上升、注射部位血栓形成以及流感樣症状。

 

促進白細胞增生藥

 

維生素B4、鯊肝醇等作為升白細胞藥應用多年,但療效較差。

基因重組及克隆技術則為集落刺激因子的生產和應用創造了條件。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itmulating factor,G-CSF

是血管內皮細胞、單核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合成的糖蛋白。

能促進中性粒細胞成熟;刺激成熟的粒細胞從骨髓釋出;增強中性粒細胞趨化及吞噬功能。

對巨噬細胞、巨核細胞影響很小。現用的G-CSF為基因重組產品。

 

皮下注射510μg/kg46小時達血濃高峰,高於10μg/kg,血濃可維持16小時。

靜靜滴注(60μg/kg2030分滴完),t1/20.757.2小時。

1987年起用於腫瘤化療、放療引起骨髓抑制,也用於自體骨髓移值。

對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再生不良和愛滋病也有應用。可升高中性粒細胞,減少感染發生率。

患者耐受良好,略有輕度骨骼疼痛,長期靜脈滴注可引起靜脈炎。

應在化療藥物應用前或後24小時應用。

 

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生日能,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

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均有合成。

它與白細胞介素3interleukin 3)共同作用於多向幹細胞和多向祖細胞等細胞分化較原始部位,

因此可刺激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巨核細胞等多種細胞的集落形成和增生。

對紅細胞增生也有間接影響。對成熟中性粒細胞可增加其吞噬功能和細胞毒性作用,但降低其能動性。

臨床應用的也為基因重組產品。

 

靜脈注射,t1/2α515分,t1/2β19小時。

皮下注射10μg/kgt1/22.9小時。臨床應用同G-CSF,也可用於血小板減少症。

不良反應有皮疹、發熱、骨及肌肉疼痛、皮下注射部位紅斑。

首次靜脈滴注時可出現潮紅、低血壓、呼吸急促、嘔吐等症状,應以吸氧及輸液處理。

 

血容量擴充劑

 

大量失血或失血漿(如燒傷)可引起血容量降低,導致休克。迅速補足以至擴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基本療法。

除全血和血漿外,也可應用人工合成的血容量擴充劑。

對血容量擴充劑的基本要求是能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排泄較慢;無毒、無抗原性。目前最常用的是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

 

右旋糖酐(dextran)是葡萄糖的聚合物,由於聚合的葡萄糖分子數目不同,可得不同分子量的產品。

臨床應用的有中分子量(平均分子量為70000),低分子量(平均分子量為40 000)和小分子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0)右旋糖酐。

分別稱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和右旋糖酐10

 

【藥理作用】右旋糖酐分子量較大,不易滲出血管,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從而擴充血容量,維持血壓。

作用強度與維持時間依中、低、小分子量而逐漸縮小。

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能抑制血小板和紅細胞聚集,降低血液粘滯性,並對凝血因子Ⅱ有抑制作用,

因而能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環。它們還有滲透性利尿作用。

 

【體內過程】右旋糖酐70在血液中存留時間較久,24小時約排出50%,作用維持12小時。

右旋糖酐10則僅維持3小時。

 

【臨床應用】各類右旋糖酐主要用於低血容量休克,包括急性失血、創傷和燒傷性休克。

低分子右旋糖酐由於能改善微循環,抗休克效應更好。

低、小分子右旋糖酐酐也用於DIC,血栓形成性疾病,

如腦血栓形成、心肌梗塞、心絞痛、血管閉塞性脈管炎、視網膜動靜脈血栓等。

 

【不良反應】少數患者用藥後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極少數人可出現過敏性休克。

故首次用藥應嚴密觀察510分,發現症状,立即停藥,及時搶救。用量過大可出現凝血障礙。

禁用於血小板減少症及出血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病人慎用。

 

作用於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藥物製劑與用法

 

肝素鈉(heparin sodium)依諾肝素(enoxaparin)華法令(warfarin sodium 雙香豆素(Dicumarol

新抗凝(acenocoumarol)阿司匹林(asparin   鹽酸噻氯匹定(ticlopidine hydrochloride    鏈激酶(streptokinase   

尿激酶(urokinase

 

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因子(t-PA   維生素K1vitamin K1   維生素K3vitamin K3    維生素K4(vitamin K4 

硫酸亞鐵(ferrous sulfate)枸櫞酸鐵銨(ferric ammonium citrate)糖漿,右旋糖酐鐵(iron dextran  葉酸(folinic acid

 

甲醯四氫葉酸鈣(calcium leucovorin    維生素B12vitamin B12    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2周後視血細胞比容增減劑量。    生白能(leucomax,GM-CSF    右旋糖酐(dextran

 

組胺受體阻斷藥

 

組胺(histamine)是廣泛存在於人體組織的自身活性物質(autacoids)。

組織中的組胺主要含於肥大細胞及嗜鹼細胞中。

因此,含有較多肥大細胞的皮膚、支氣管粘膜和腸粘膜中組胺濃度較高,腦脊液中也有較高濃度。

肥大細胞顆粒中的組胺常與蛋白質結合,物理或化學等刺激能使肥大細胞脫顆粒,導致組胺釋放。

 

組胺與靶細胞上特異受體結合,產生生物效應;如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血管舒張,引起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縮力,抑制房室傳導;興奮平滑肌,引起支氣管痙攣,胃腸絞痛;刺激胃壁細胞,引起胃酸分泌。

組胺受體有H1H2H3亞型。各亞型受體功能見表29-1

組胺的臨床應用已逐漸減少,但其受體阻斷藥在臨床上卻有重大價值。

 

29-1 組胺受體分布及效應表

受體類型

所在組織

效 應

阻斷藥

H1

支氣管,胃腸,
子宮等平滑肌
皮膚血管
心房房室結

收縮
擴張
收縮增強,傳導減慢

苯海拉明
異丙嗪
氯苯那敏

H2

胃壁細胞
血管
心室竇房結

分泌增多
擴張
收縮加強,心率加快

西米替丁
雷尼替丁

H3

中樞與外周
神經末梢

負反饋性調節組胺
合成與釋放

thioperamide

 

 H1受體阻斷藥 

人工合成的H1受體阻斷藥多具有乙基胺的共同結構,Ar1Ar2可為苯環或雜環,X可為氮、氧或碳,並與主核相聯。

乙基胺與組胺的側鏈相似,對H1受體有較大親和力,但無內在活性,故能競爭性阻斷之。

 

【藥理作用】

 

1.抗外周組胺H1受體效應 H1受體被激動後即能通過G蛋白而激活磷脂酶C,產生三磷酸肌醇(IP3)與二醯基甘油(DG),

使細胞內Ca2+增加,蛋白激酶C活化,從而使胃、腸、氣管、支氣管平滑肌收縮。

 

又釋放血管內皮鬆弛因子(EDRF)和PGI2,使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H1受體阻斷藥可拮抗這些作用。

如先給H1受體阻斷藥,可使豚鼠接受百倍致死量的組胺而不死亡。

對組胺引起的血管擴張和血壓下降,H1受體阻斷藥僅有部分拮抗作用,因H2受體也參與心血管功能的調節。

 

2.中樞作用 治療量H1受體阻斷藥有鎮靜與嗜唾作用。

作用強度因個體敏感性和藥物品種而異,以苯海拉明、異丙嗪作用最強;

阿司咪唑、特非那丁因不易通過血腦屏障,幾無中樞抑制作用。

 

苯茚胺略有中樞興奮作用。它們引起中樞抑制可能與阻斷中樞H1受體有關。

個別患者也出現煩躁失眠。它們還有抗暈、鎮吐作用,可能與其中樞抗膽鹼作用有關。

 

3.其他作用 多數H1受體阻斷藥有抗乙醯膽鹼、局部麻醉和奎尼丁樣作用。

各種H1受體阻斷藥的作用特點見表29-2 

29-2 常用H1-受體阻斷藥作用的比較 

 

【體內過程】多數H1受體阻斷藥口服吸收良好,23小時達血濃高峰,作用持續46小時。

藥物在肝內代謝後,經尿排出。肝病可使藥物作用時間延長。

 

特非那丁口服後12小時達血濃高峰,t1/245小時,然而作用持續1224小時以上,因其代謝產物尚有活性。

阿司咪唑口服後24小時達血藥濃度高峰,t1/220小時。

在肝臟代謝成去甲基阿司咪唑,仍具活性,t1/210天,數星期後才達穩態血濃。

 

【臨床應用】

 

1.變態反應性疾病本類藥物對由組胺釋放所引起的蕁麻疹,枯草熱和過敏性鼻炎等皮膚粘膜變態反應效果良好。

對昆蟲咬傷引起的皮膚瘙癢和水腫也有良效。對藥疹和接觸性皮炎有止癢效果。

對慢性過敏性蕁麻疹與H2受體阻斷藥合用效果比單用好。

本類藥物能對抗豚鼠由組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但對支氣管哮喘患者幾乎無效。

因引起人類哮喘的活性物質複雜,藥物不能對抗其他活性物質的作用。對過敏性休克也無效。

 

2.暈動病及嘔吐苯海拉明、異丙嗪、布可立嗪、美克洛嗪對暈動病、妊娠嘔吐以及放射病嘔吐有鎮吐作用。

防暈動病應在乘車、船前1530分服用。 

3.失眠對中樞有明顯抑制作用的導丙嗪、苯海拉明可用於失眠。

 

【不良反應】常見鎮靜、嗜唾、乏力等,故服藥期間應避免駕駛車、船和高空作業。少數患者則有煩躁、失眠。

此外尚有消化道反應及頭痛、口乾等。美克洛嗪可致動物畸胎,妊娠早期禁用。

局部外敷可致皮膚過敏。阿司咪唑過量可致暈厥、心跳停止。

 

H2受體阻斷藥

 

以含有甲硫乙胍的側鏈代替H1受體阻斷藥的乙基胺鏈,獲得有選擇作用的H2受體阻斷藥,

它拮抗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對H1受體無作用。H2受體阻斷藥是治療消化性潰瘍很有價值的新藥。

當前臨床應用的有西米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和尼扎替丁(nizatidine)。

 

常用H2受體阻斷藥化學結構 

常用H2受體阻斷藥化學結構

 

【藥理作用】本類藥物競爭性拮抗H2受體,能抑制組胺、五肽胃泌素、M膽鹼受體激動劑所引起的胃酸分泌。

能明顯抑制基礎胃酸及食物和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夜間胃酸分泌。用藥後胃液量及氫離子濃度下降。

用藥4周,在內窺鏡檢查下,十二指腸潰瘍癒合率為77%92%。晚飯時1次給藥療效與一日多次給藥的療效相仿或更佳。

對胃潰瘍療效發揮較慢,用藥8周癒合率為75%88%

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比西米替丁強410倍,法莫丁比西米替丁強2050倍。

 

【體內過程】本類藥物口服吸收良好,但首關消除使生物利用度降為50%60%

消除t1/2尼扎替丁為1.3小時,其他三藥為23小時。

大部分藥物以原形經腎排出,但肝功能不良者雷尼替丁半衰期明顯延長。

 

【臨床應用】用於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應用68周,癒合率較高,延長用藥可減少複發。

-艾(Zollinger-Ellison)症候群需用較大劑量。

其他胃酸分泌過多的疾病如胃腸吻合潰瘍,反流性食道炎等及消化性潰瘍和急性胃炎引起的出血也可用。

 

【不良反應】發生較少,尤其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長期服用耐受良好。

偶有便秘、腹瀉、腹脹及頭痛、頭暈、皮疹、瘙癢等。靜脈滴注速度過快,可使心率減慢,心收縮力減弱。

長期服用西米替丁的男性青年,可引起陽萎、性慾消失及乳房發育。

可能與其抑制二氫睾丸素與雄性素受體相結合及增加血液雌二醇濃度有關。

 

西米替丁能抑制細胞色素P-450肝藥酶活性,抑制華法林、苯妥英鈉、茶鹼、苯巴比妥、安定、普萘洛爾等代謝。

合用時,應調整這些藥物劑量。雷尼替丁這一作用很弱,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對其無影響。

 

組胺受體阻斷藥製劑及用法

 

鹽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hydrochloride,benadryl  茶苯海明(dimenhydrinate;暈海寧,theohydramine 

鹽酸異丙嗪(promethazinehydrochloride;非那根,phenergan  鹽酸吡苄明(pyribenzaminehydrochloride去敏靈,撲敏寧)

 

馬來酸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maleate,撲爾敏)  鹽酸布可立嗪(buclizinehydrochloride,安其敏) 

鹽酸美克洛嗪(meclizinehydrochloride,敏可靜)   酒石酸苯茚胺(phenindaminetartrate   阿司咪唑(astemizole,息斯敏)

 

特非那定(terfenadine   西米替丁(cimetidine   鹽酸雷尼替丁(ranitidinehydrochloride    法莫替丁(famotidine 

尼扎替丁(nizatidine